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陈凌墨 实习生王志萍 干万诚 郑庆恒
昨日下午,武昌洪山礼堂。一场开始于“中国梦”的报告会,持续了两个半小时,直到夜幕降临。
台下,是风华正茂的武大学生。台上,是省委书记李鸿忠。
以穿越“历史三峡”之喻,诠释“中国梦”的奋斗路径;细谈“排兵布阵”,展示中国梦“湖北篇”的蓝图;纵论武大校训,老大学生勉励新大学生……两个半小时的主题报告,李鸿忠全程脱稿,并回答同学们提问,“不管什么问题都可以提”。
解读“中国梦”——
其奋斗路径犹如穿越“历史三峡”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阐述,在中华大地引发强烈共鸣。
昨日,李鸿忠以穿越“历史三峡”的形象描述,向大学生们生动解读“中国梦”的奋斗路径。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将一个分裂、贫弱、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这是第一阶段,犹如穿越瞿塘峡,解决的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问题。”
1949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6%,改革开放之后,这一数字达到10.4%。到20世纪末,中国基本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二个阶段是穿越巫峡的阶段,重点解决的是‘富起来’的问题。”
第三阶段,是要穿越西陵峡,要实现“强起来”的目标,也就是要努力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李鸿忠告诉大家,这穿越“历史三峡”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分享成长经历——
“老大学生”细说个人梦想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比同学们‘虚长30岁’,今天就从一个老大学生的角度和大家交流。”
李鸿忠一席话,引来台下一片笑声。对于这位“老大学生”的心声,同学们侧耳倾听。
李鸿忠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说起。“莫言获奖,无疑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但也离不开一个大的环境,因为中国日益强大,吸引更多的人想更多地了解中国。”
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能好。李鸿忠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成长的经历。“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小学毕业,母亲大字不识,上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他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他这个“大学迷”可能无法梦圆。
“没有国家的梦想,就没有个人的梦想。”李鸿忠细数自己当年的“梦想”——
有一次劳动回来,吃上了两根油条一碗大米粥,当时就想,如果能天天吃这个就好了。“现在,大家生活天天像‘过年’”。
上大学时,中国女排正红,同学们挤在楼道里看一台黑白电视机,去晚的人,只能看到晃动的影子,听前排同学的尖叫声。当时就想,如果自己有台电视机多好。“现在,很多家庭都拥有几台电视机,连手机都能看电视了”。
毕业后,看到人家骑自行车,就梦想拥有一辆自行车,最好是飞鸽或永久牌。“现在,凭个人努力很多人都能买一台小汽车”。
李鸿忠说,“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加在一起,就是‘中国梦’,无论是‘中国梦’,还是个人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两个字:奋斗。”
谈幸福——
现场说粤语,“辛苦”也是“幸福”
您对幸福是如何定义的?您幸福吗?现场互动时,当大学生将这个流行问题抛出来,李鸿忠会心一笑。
李鸿忠说,幸福一个词,感觉千千万。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采访不同的人,关于幸福的感觉,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答案。幸福发乎内心,不需要攀比,不需要效仿。“幸福不单是自己的感觉,还有公共的感觉,应处理好自己幸福和别人幸福的关系。”他说,个人有时候工作很累,身体不幸福,但是心是幸福的。有些岗位,比如边防战士,虽然生理之感不幸福,但是对家人、对大众、对社会他是幸福的,所以,自己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是有关系的。
说到这里,曾在广东工作过的李鸿忠,笑着讲起粤语。在粤语发音里,“辛苦”和“幸福”听起来差不多。
(原标题:李鸿忠与武大学生畅谈“中国梦”)